李玉兰是香河三中一名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师。从教29年,担任班主任工作28年。

繁霜尽是心头血

洒向千峰秋叶丹

初为人师: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年7月,李玉兰拿着廊坊师范学校“优秀毕业生”的证书,怀着对教育的无限憧憬,回到家乡,踏上杏坛。初为人师,同为教师的父亲对她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智发展得就越快。无论做什么,都要成为那一行里最出色的。哪怕你是个拉洋车的,也要做那个跑得最快的。李玉兰牢记父亲的嘱托,时刻严格要求着自己。

那个时候,李玉兰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每天早晨,闹钟在五点半准时响起,6点钟便踏着晨曦走进校园。冬天,早早到教室生好炉火,让孩子们一进屋就感到温暖。农村的孩子上学不容易,时常有家长让孩子辍学,当年的乡镇中学,有很多同学拿不到初中毕业证书。遇到学生辍学,李玉兰就带上班干部到家里,一趟不行两趟,两趟不行三趟,一遍遍做工作,劝说家长,让孩子回校上课。那一年,她创造了乡镇中学学额巩固率百分之百的记录。

工作第一年,李玉兰就凭着一股勇往直前的干劲,被评为了优秀教师,她也成了学生依恋的“老师姐姐”。寒来暑往,春秋易序,初为人师的快乐让李玉兰教书育人的步伐走的更加坚定。

执着杏坛,乐于奉献,衣带渐宽终不悔

96年暑假,已有六个月身孕的李玉兰被调到了香河四中任教。为了照顾她的情况,学校不打算再安排她上课。但当时缺少政治教师,李玉兰主动请缨,接过了四个班的政治课。孩子降生的前一天,李玉兰一连上了四节课,还听了其他老师的公开课,晚上又带了两节课的自习辅导。

母亲的身份,让李玉兰更加懂得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家庭的重要。不管孩子是优秀还是拙劣,是健康还是残缺,李玉兰都像一位母亲那样爱着他们!

有了奉献,就会有牺牲。李玉兰常常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却时常忽略了自己的娃。年,李玉兰因工作需要被调到了三中高中部,工作更加忙碌。她正上小学的儿子爱生病,三天两头感冒发烧。很多次她都是将孩子放在楼下的诊所,打上点滴后托付给大夫,就赶回学校上课,孩子输完液后脖子上挂着钥匙自己孤独地走回家。孩子经常委屈的对她说:“妈妈,您能把您的爱心和耐心分给我一点吗!”不能很好的陪伴孩子,一直是李玉兰心头的一个遗憾。

年,李玉兰担任高三两个班的语文课以及11班的班主任,还兼任语文备课组长和年级组长。后来因同事生病住院,12班的班级管理事务也落在了她的肩上。用学生的话说,李玉兰一下成了多个孩子的“妈”。由于繁重的工作,导致李玉兰的声带息肉和小结加重,为了不耽误高三的语文教学,她不顾医生建议毅然选择了保守治疗,将手术放在了高考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年高考,李玉兰教的语文学科在高考改革试题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仍有多人突破百分。

长期不懈的努力,不断探索,让李玉兰更加深深地懂得了“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的伟大事业。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成就催人奋进,经验昭示未来,艰辛磨砺铸就29年的辉煌。李玉兰深深的认识到: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除了拥有对教育的热爱和奉献精神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转变和更新教育理念。

初到三中任教时,面对学生们身上的一些缺点或不足,李玉兰及时调整教育思路,本着“先教做人再教知识,让所有的学生在完成高中学业的基础上、再多出几个本科生”的思想管理班级。在班级管理中也一直遵循着“明德慎罚”的教育原则。学生犯错一定得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错误,勇于改正,还应接受相应的处罚并敢于担当。多年来,李玉兰用自己的风格管理着每一个班级,真正做到和孩子们心灵的沟通与交流。

年,李玉兰成为廊坊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和一群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在一起,充分发挥着工作室的辐射带动作用。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教师这个职业是成就他人,同时也成就自己的职业。29年来,李玉兰曾获得河北省优秀教师,廊坊市优秀教师,廊坊市百佳班主任,廊坊市师德标兵,廊坊市中小学骨干教师等光荣称号。

虽不能再以少年之名喊出“无奋斗,不青春”的口号,但“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的奉献精神依在!“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依在!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李玉兰也会永远记着父亲的教诲:哪怕你只是个拉洋车的,也要做那个跑得最快的!

原标题:《县第三中学李玉兰: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