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底下不长草”主要是一种自然生态现象,大树底下的植物由于受到大树遮挡得不到光照而长势较差,甚至有些大树底下无法生长花草。而“大树底下不长草”相对应的则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在城市化和区域发展过程中,其实也存在这样类似的现象。比如我们如果把大都市或大城市比喻为“一棵参天大树”,那么大都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就类似于大树地下的小草或灌木丛。大都市或大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资本、劳动力及技术等资源具有强烈的集聚效应,使周边弱势地区丧失了应有的发展机遇,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甚至衰退,从而形成了一个类似“大树底下长小草”的发展弱势地区。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城市郊区化、城乡统筹和区域城市等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以大城市为核心的“地方空间”在区域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实现“地方空间”的整体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研究与实践的重要任务。“大树底下地区”作为“地方空间”中最为特殊、发展潜力最大的边缘地区,对构建空间与经济整合发展的一体化共生区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大城市功能外扩衍生的大型基础设施、居住组团和产业园区相继在这一区域集中开发建设,“大树底下地区”逐渐成为中心城市缓解人口、产业和交通压力的首选空间;另一方面,资源的“中心—外围”分布使“大树底下地区”的发展更加无序和混杂,甚至成为区域一体化发展、城市功能结构转型、城市与区域治理最为复杂的区域,直接影响到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及竞争地位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大树底下地区”已成为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和土地利用学等研究的重点。

关于“大树底下地区”的规划、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对于我国区域发展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借鉴意义。那么我国有哪些“大树底下”地区?哪些城市又是大都市的“大树底下”城市呢?就让城镇规划君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全国第一个最典型的“大树底下”城市就是河北省地级廊坊市以及廊坊市下辖的三河市、大厂县、香河县三县市。廊坊地级市比较小,处在京津两大城市之间的薄弱地区。实际上是这样,在环渤海都市群京津冀城市之间横向和纵向拉一个坐标轴,廊坊正处在北京和天津纵轴的中间,同时也处在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这个横轴的中间,廊坊正处在原点上,所以我说廊坊是环渤海地区的地理中心。虽然优越的区位让廊坊获得了“一小时进京入卫,半小时上天下海”的优势,但是廊坊市在两个大都市之间是比较薄弱的,无论是经济,还是城市规模。因此,廊坊市成为了全国典型的“大树底下”城市。

全国第二个典型的“大树底下”城市就是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嘉兴市。嘉兴是浙江区位极好的城市,其区位优势在全国可能只有廊坊市可以相媲美,因为嘉兴市正好位于上海市与杭州市中间,也在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杭州—宁波围起来的这个发达城市圈的正中间。但是嘉兴市的经济和城市规模在长三角地区明显落后于苏州、无锡等相同区位的城市,甚至快要被苏州市代管的县级市昆山市给追上了,年嘉兴市GDP亿元,而昆山市GDP亿元。嘉兴市真成为了长三角城市群的“大树底下”城市。

全国第三个典型的“大树底下”城市是广东省中山市。早些年中山作为广东“四小虎”之一的形象,可以说深入人心。因为中山市的区位实在太好了,位于珠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区域,北连广州佛山,南接珠海澳门,东边隔着江海正对香港深圳。

然而这些年我们也看到了,中山市的发展并不突出:一是区位,虽然地处珠江的西岸,但总体上属于珠三角的“几何中心”,可谓不东不西;二是地位,不高不低;三是基础即发展基础,不好不坏;四是经济水平,不上不下。尽管中山这些年没有停步,发展也很快,但过去“四小虎”的形象已不太明显,“中不溜秋”的形象却比较突出。好的地方人们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wh/7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