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连通京津冀,这里是北运河。
仰京华而俯津卫,枕运河而抱潮白。6月26日上午9时许,北运河廊坊段旅游通航。与此同时,北运河北京段同步实现通航。明年6月,京冀运河将实现互联互通,河北人坐船去北京、北京人泛舟游河北将成为现实。
这是河北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优先”的具体体现。
从古时漕运文化的辉煌,到后来断航、污染、废弃,再到今天北运河(廊坊段)实现与北京同步旅游通航。这条古老的运河,承载着太多两岸居民的回忆和期盼。
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漕运繁盛时代:河中帆樯林立,两岸席棚连绵
河北境内的大运河全长多公里,这多公里,又分为四大河段——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以及永济渠故道遗址。
天津海河三岔河口,是南运河、北运河分界点——向北到北京通州叫北运河,向南到山东德州,叫南运河。
北运河全长约公里左右,有20多公里流经廊坊。古称沽水、潞水,清雍正年间称北运河,因皇帝出巡多次途径此河,又被百姓称为御河。北运河最初是运粮河,是古代南粮北调的重要漕运通道。
年8月,香河安头屯村民正在舞中幡。河北日报资料片
每逢漕运盛期,廊坊香河城内的各铺家就早早在王家铺码头区,搭起了席棚,连绵十余里,等待接收货物。每到漕船停靠渔灯初起,宵鼓声声中,运河夜市就开始了,托运的掌柜开始接收货物,各类牙行开始与那些“估客”们侃价还价,立时现钱交易,斗行、秤行当场过斗、称斤约两。
一时间唱斗声、报斤两声,拨打算盘声,间杂着卖风味小吃的吆喝声,渔郎的叫卖声,真是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当时的百姓把这个夜市称为“露水集”。
那时还有纤夫在岸边拉纤,“穷哥儿们,把劲崩呀,嗨呀!”“劲儿拧成一股绳呀,嗨呀!”
运河文化就藏在这一声声号子声里,抑扬顿挫,铿锵前行。
年8月5日,在王家摆渡口附近的大运河上,河北日报记者乘坐杨福利老人的小船体验泛舟运河之乐。河北日报记者田瑞夫摄
千百年来,北运河存留下许多历史遗存,如万宁桥、金门闸遗址、桃花口“大寺”、柳滩蔺家渡口等,诉说着它昔日的辉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头屯中幡从诞生起就与北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时,安头屯先人在北运河的商船上讨生活,缺少文化娱乐生活的船工们把帆杆拿来玩耍,并逐渐发展出各种花样和手法,经过改良与创新,渐渐演变成后来的中幡表演。
安头屯中幡分筒、面、楼三部分,由彩灯、彩带、铃铛等共13件东西组成,重达十至二十公斤,却能伴随着安头屯那铿锵的锣鼓,在表演者手上翻飞舞动。
北运河香河段。河北日报记者田瑞夫通讯员张洎摄
遗存承载的文化、活态流淌的文化、凝结历史的文化……正是有了这些,北运河才有了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历史的繁华与当代的律动,从漕运繁盛时代的帆樯林立,到当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如火如荼,都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抉择。
从臭水沟到景观带:河中鱼虾畅游,两岸游人如织
如今,在北运河京冀分界点杨洼闸大桥上,常能看到白鹭翩然飞过的优美身影。
杨洼闸大桥。河北日报资料片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上游用水量增加和工农业、生活废污水的大量排入,干旱、断流、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北运河流域主要问题。
“期盼着北运河能‘活’过来”。在运河边生活了70多年的廊坊香河高庄村民高永义曾说,这是他和乡亲们共同的愿望。
近年来,北京、廊坊、天津三地打破行政区界,以流域为单元,先后对河道进行了综合整治,不但从治理水质、清理河道、恢复生态着手,而且在保证防洪的前提下,对堤、林、路实施全面提升,北运河重新焕发了生机。
今年5月,北运河滨河道两侧的景观绿化工程正在建设中。图片来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北运河要综合治理,就得从治理水环境、恢复生态着手。
廊坊进行了北运河河道整治,实施了姚止务险工和曹店跌水橡胶坝修复工程,清理河道树障、垃圾和规范河岸线非法采砂取土行为。实施小友垡排干渠综合整治工程,采取截污、清淤、曝气复氧等工艺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确保排入北运河的水水质达到V类标准。
通州大力推进水环境建设,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yf/4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