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连云港日报

□张青红周莹

“上下班有班车,收入比出去打工多,干得好还能升职,感觉太好了。”11月10日上午,徐圩新区徐圩街道香河生态园内,星空营地负责人李佃法正在整理场地,准备迎接周末度假的人群。在近60年的人生中,李佃法的身份一直是徐圩街道香河村村民。年,取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合格证后,他来到香河生态园上班,家庭年收入从过去每年两三万元增到十多万元,他还被升为队长,有了加薪升职的满满成就感。

在徐圩街道,问就业收入,看住房配套,谈生活休闲,让人真切感受到了“李佃法”们的幸福感。

徐圩新区徐圩街道党工委书记葛苗说,街道正着力在实践中打造“幸福徐来”党建品牌,努力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徐圩新区发展的成果,感受“徐徐而来”的幸福感。

“上下流动”

锻造优秀为民服务队伍

村(社区)是最小的基层单位,工作人员的态度、能力,直接关系百姓冷暖。为此,徐圩街道开辟干部“上下流动”通道,选优育强,锻造优秀为民服务队伍。

年,徐圩新区机关干部王平平被下派到徐圩街道东陬山村任党支部书记。他直面东陬山村土地流转、整村搬迁等棘手问题,一面安抚村民情绪,保障整村搬迁和土地流转工作顺利推进,一面引导村民通过土地入股的方式,变股东拿分红。王平平的努力和公道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大家都称他为“公心书记”。

近年来,徐圩街道让越来越多的“王平平”下沉村(社区),扑下身子摸透民情,全面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带领村干部队伍全面转变工作作风。与此同时,街道通过多层次、多岗位的锻炼和培养,切实提升村(社区)青年干部做好群众工作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去年以来,徐圩街道选派3名街道年轻干部到村(社区)“蹲岗”历练、4名村(社区)干部到街道“轮岗”学习,让有潜力的年轻干部在一线岗位和重点工作中磨炼品质,增长才干。

兰州大学生态学博士、香河村和东陬山村徐圩街道综合执法局负责人、香河新村临时联合党委书记李明告诉记者,生态学博士貌似与村工作“不对口”,但基层工作没那么简单,教会了他很多。“下沉”到村,他学会了更好地倾听、沟通、解决大事小情。

富民兴村

让群众乐业安心

农民土地没有了,靠什么谋生?

如何解决好土地流转农民再就业问题成为徐圩街道党工委最焦心的事情。

东陬山村与香河村整村搬迁至香河新村后,徐圩街道分析了两村人员情况:户籍人口多人,常住多户多人。必须努力落实“一户一岗位”。

“徐圩新区,数万产业工人和建设大军是机遇。”在徐圩新区党工委班子会议上,大家一致认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可在服务石化基地大发展中探索富民兴村新路径。

11日上午,在香河生态园番茄种植大棚,11人小分队队长、48岁的程静带人检查番茄生长情况。

土地流转前,程静跟随丈夫在香河村销售鱼饲料和鱼药。村里鱼塘流转后,程静按照“一户一岗位”的方案到香河生态园上班。

“我感觉在这里上班蛮安心的。”程静算了一笔账,过去卖鱼饲料和鱼药的时候,每天在外颠簸,收入不稳定。现在每天按时按点上下班,月收入在元至多元间,稳定有盼头。

在香河村,与程静一样在生态园上班的职业农民有多人。

程静工作的香河生态园是徐圩街道和徐圩新区国企香河集团村企联建的重要载体。

从服务出发,也让徐圩街道找到了村集体经济增长的“钥匙”。通过“抱团发展、产业联盟”发展模式,促成村级集体产业项目与园区各大企业达成餐饮配送、劳务输出、工程配套等合作。同时,村、社区还“背靠”徐圩新区石化产业,推动地摊经济、夜市经济建设运营。截至10月底,香河村和东陬山村两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万元。

惠民利民

“幸福徐来”真实可感

饷午时分,走进香河新村安置小区。

一栋栋联排小别墅安居楼房依次排开,绿树红花让小区更显雅致。

“物业费付不起怎么办?壮年人到生态园上班,老年人中午吃饭咋办?……”李佃法说,刚搬进新居时,不少人曾愁这愁那。

如今,大家已经彻底没有这些忧虑了:工作有了收入不愁了;物业10年免费;每人每月80元菜金补贴直接到账;60岁以上的人还有养老金;80岁以上老人可在小区门口的村服务中心免费午餐;最让大伙宽心的是“医疗补贴”——医保报销外,最高可再报销90%……

在做好生活保障的同时,徐圩街道还通过党建引领,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香河新村文体活动中心、健身广场、文化大舞台等公共设施全部对小区居民免费开放,耄耋老人也可乘电梯上楼读书、下棋,还能到健身房健身。

李明感叹,让群众感受到“徐徐而来的幸福”并不简单。徐圩街道辖区面积多平方公里。但“15分钟便民服务圈”已基本建成,学校、医疗机构、农贸市场、休闲公园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均在居民区15分钟内,实实在在地让群众生活无“后顾之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zl/6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