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guannews.com/yiliao/155957.html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这首词是苏轼写他在密州任职时外出狩猎的情景。苏轼一生数次遭遇贬谪,但是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能够做出造福百姓的贡献,如任杭州太守时,浚治运河;在儋州任职时打凿东坡井,解决百姓的用水问题,很受百姓爱戴。

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市也出过一任深得人心的市长,北京人民亲切地称为“平民市长”,他就是张百发。张百发一路走来,师兄李瑞环对他影响很大,他十分珍惜二人的师兄弟情谊。

张百发

贫苦出身的“平民市长”

年,张百发出生在河北省香河县的一个贫苦的农家里。自张百发记事开始,家中的生活就过得很困难,虽说当时已经到了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但是百姓仍然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

起于微末的大人物,天生就与平民百姓有着更深一层的羁绊,这也是为什么资产阶级无法在中国生根发芽,而是与无产阶级心连心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革命胜利的原因。

正是因为年少时期的经历,使得张百发到后来当上市长以后,深切地懂得百姓的疾苦,心里面装着老百姓的冷暖安危,这才造就了他传奇的一生。

年,逐渐长大的张百发告别了父母,从香河县进城当钢筋学徒,16岁的张百发便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草根出身的他特别能吃苦,工地上的伙食虽然谈不上是玉盘珍馐,但是张百发却吃得很满足,饭吃得多,人也有干劲。

年,张百发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也是在这一年,他带领以他名字命名的钢筋工青年突击队转战到北京八大院校、工人体育场等三十三个工地,参加了九百一十四项工程。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这是张百发的工作原则,凭借着这口气,张百发带领了他组织的青年突击队在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建设时,仅仅用了九天时间就把六百八十吨基础钢筋全部绑扎完毕,他们的冲劲与干劲让整个工程队都刮目相看。

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毛主席就说过,我们在推翻三座大山之后最主要任务是要搞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所以在这个阶段,全国人民上下一心,要想要搞好工业化,基础建设不能拖后腿,张百发所带领的突击队就是基础建设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由于他极其出色,吃苦耐劳的劳动模范表现,年,张百发得到了邓小平的接见。

在这次见面上,张百发向邓小平汇报,他说:“我们有个口号:身为钢筋工,各行都精通,学成多面手,干活不窝工。”听完这席话,邓小平很是高兴地对张百发进行了鼓励,他明白,眼前这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未来必定能有一番大作为。

正如邓小平所预料的那样,张百发后来一路从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党委副书记,走到北京市建筑工程局党委副书记的职位,最后成为了北京市副市长。

虽然官越做越大,但是张百发却从来没有沾染上“官僚做派”,他很少坐办公室,如果有事找他,与其到政府大楼里正经拜见,还不如到马路边、工地上、或者住宅小区去碰碰运气。

张百发不仅办公地点不按常理出牌,他处理政务也从来不走寻常路。当工作遇到权贵时,也许人们下意识都会想办法避让妥协,尽量不产生正面冲突。

但是张百发却不一样,某一年,北京的一个地区按规定实施旧城改造,在拆掉一个平房时,恰好拆到了一个居住着四位将军,三个副部长的四合院,他们说什么都不肯搬家,导致工程进度无故拖延。

了解到此事的张百发全然没有在意他们有多大来头,当即就找了几个律师走法律程序正面处理此事,这几个钉子户这才不情不愿地搬了家。

张百发如此雷厉风行的铁腕工作作风,除了为他赢得了许多百姓的拥戴之外,也有不少人在暗地里默默记恨他,不过张百发并不放在心上。而能与张百发成为知己之人,与他多少也有着相似之处。这个人就是李瑞环,李瑞环与张百发少年相识,情谊十分深重。

李瑞环

深厚的师兄弟情谊

与张百发关系甚笃的李瑞环从年出生于天津宝坻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便跟着父母干农活补贴家用,犁过田,拉过牛车,还织过布,干活麻利,学东西也很快。

16岁时,李瑞环离开家乡只身闯荡北京,阴差阳错来到了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木工班打下手,打扫工人刨木的边角料,当时的木匠工长王锡田觉得他干活很灵巧,就和他说要收他当徒弟,从此,李瑞环便开始了他的木匠生涯。

而这时,同是16岁的张百发也进入了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与李瑞环一样,成为了一名建筑工人,张百发日日与钢筋打交道,李瑞环天天和木材为伍,但有一点却殊途同归,这两个充满干劲的年轻人各自都成为了自己所在行业的领头羊。

同为建筑工人,又同样如此出色的两人早就对对方的先进事迹有所耳闻,相互佩服,神交已久,也非常期待着能够真正见上一面,只是因为二人各自的工作都十分繁忙,虽同在一个单位却始终未能如愿。

李瑞环工作的时候仍然勤奋看书,边工边学,除了一线的实践经验之外,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后来的张百发对他勤奋好学这一点很是佩服,他曾经回忆说:“他同我一样,(从前)未念过书,但他学习比我好,是学毛著的积极分子,他总结,讲话都胜人一筹,谁不服气都不行。”

年,已经靠自学考入北京业余建筑学院中技班的李瑞环接到了一项重大的任务,当时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十周年,国庆的十大工程建设在北京拉开了盛大的帷幕,而最为受全国人民瞩目的便是人民大会堂的建设。

为了确保大会堂内部的施工不被雨水影响,人民大会堂工程指挥部要求李瑞环组织的木工青年突击队在七天内制作一段两百米长的屋顶外檐。

但按照传统的制作程序,木材必须先被搬到别的地方“放大样”,可这么多的原材料,一来一回都要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李瑞环当机立断,决定运用自己在中技班学到的知识对木匠的工作做一次革新。

虽然大家都不看好他,但是李瑞环力排众议,用自己创造的“木工简易算法”还提前了3.5天完成任务。李瑞环此举,是打破了从鲁班时代传下来的“陈规”,可谓是一战成名,同在一个工地的张百发也听说了李瑞环的事迹,对他钦佩不已。

年北京市青年团提出“学习张百发,追赶张百发”活动,二人在人民大会堂的工地上开展技术大比武,各显身手,交流越来越多。

早在年3月,《北京日报》报道了全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的胡耀林青年突击队先进事迹之后,在他们的感召之下,全国掀起了多种多样适合各自系统特点的青年生产组织,形成了以青年突击队为龙头的“青“字号工程,为新生的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样作为青年突击队积极学习文化技术,大搞技术革新的倡导者,李瑞环和张百发这才借着人民大会堂工程成为了惺惺相惜的挚友,二人一个木匠一个钢筋工,被称为建筑工地上一对能干的师兄弟。

在这里,他们还结识了一位忘年交——主管北京城市建设工作的万里,北京人民大会堂建设工程正好在万里治下,他经常到现场监查,张百发和李瑞环这两个充满干劲又懂得创新的年轻人吸引了他的注意。

万里不仅在工作上给予二人指点,在生活上对这两个小友也十分关心,经常邀请二人到家中吃饭,与张百发一样,万里也有着十分深重的“平民情结”,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任何时候都要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万里高尚的人品对李瑞环和张百发影响很大。

同样的,张百发和李瑞环出色的工作能力也让万里所主持的北京“十大建筑工程”任务进行得如虎添翼,用了不到一年就顺利完工,堪称为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金鳞绝非池中之物,总有一日会鱼跃九重天。在不断学习奋进的道路上,张百发和李瑞环互相督促,互相扶持,最终一起迎来了各自人生中的转折。

年的一天,北京市第三建筑公司的干部找到李瑞环和张百发,当时二人都各自在公司上干活,突然被领导召唤还感到有些纳闷。

到了办公室以后,领导让他们俩坐下,给他们各自倒了杯茶,先是问了一下二人最近的工作如何,张百发和李瑞环仔细地汇报了突击队最近的任务,还对之后的工作安排作了简要的报告。

领导听完之后很是满意,对他们说,

二人相视一笑,心想这真是巧了!所谓无巧不成书,除了工作上的巧合之外,二人在生活中也有着奇妙的缘分。

李瑞环和张百发同是年9月出生,二人的妻子也是同名同姓,温婉贤淑,给二人的工作以莫大的支持,每每谈到这些有缘的巧合,张百发和李瑞环都会感叹二人前世也许真的是亲兄弟,此生才会结下如此深厚的情谊。

当上党委副书记之后,张百发和李瑞环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后来一个当上了北京市的副市长,一个成为了天津市的副市长,职位虽然变化,地位虽然越来越高,但是二人始终没有忘记一同在建筑工地上互相鼓励,竞争奋斗的日子。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各自奔赴前程之后,为政务所累,李瑞环和张百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下工之后相约出来吃饭谈心,但是同作为两个重要城市的领导人,一如北京和天津是肝胆相照的友邻一般,张百发和李瑞环的师兄弟情谊历久弥新。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一百多年前,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写下了振聋发聩的《少年中国说》。

一百多年来,不断有热血青年践行梁公的期望。张百发和李瑞环生在旧时代,长在正红旗下,这一对师兄弟受到新中国共产主义的洗礼,成长为了国之栋梁。

他们虽起于微末,却一直保持本心,当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公仆,而不是搜刮民脂民膏的官僚,张百发去世时北京人民自发组织的悼念、怀念活动,就是最好的证明。

今天的青年回首中国踽踽独行的百年暗夜,我们应当铭记抗战时期先辈付出的鲜血,更要铭记新中国建设时期先辈们为祖国崛起、富强而奋斗的决心和精神。

在那样艰苦环境下的前辈们尚能够燃烧自己的光和热,生在最好时代的我们,更应当担负起肩上的责任,为中国走向美好未来的道路添砖加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hl/2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