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至18日,廊坊师范学院校团委组织开展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砥砺青春走近非遗”社会实践团队在吕书额、王骁、吴子明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先后赴霸州市、固安县、香河县、大厂县走访廊坊非遗传承人。在历时6天的走访过程中,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实地调研、人物访谈、参观学习等形式探访了霸州泥塑传承人袁秀慧、胜芳祥德斋糕点传承人刘诗涛、固安花馍传承人孟兆君、固安柳编传承人王少同、香河百宝嵌传承人艾建超、大厂老天利景泰蓝传承人黄金亿,对这些非遗项目切身感受、深入了解,并在网易新闻等网站跟踪报道。经过几天的社会实践,学生们不仅了解了廊坊非遗项目的基本情况,更重要的是在调研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精湛、唯美、高深;实地见证了廊坊非遗传承人对非遗工艺的挚爱、坚守与责任;深切领悟到了廊坊非遗的精髓和文化底蕴;也初步体会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大家纷纷表示:匠心不易,传承普及传统文化,高校要担当作为,青年学子更是责无旁贷!今后要深入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加大宣传力度,投身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队伍中,为非遗的接续和发展注入新鲜活力,努力传承非遗精神、传播传统文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及保护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社会实践精彩瞬间13日,实践团队来到霸州市杨芬港镇辛立庄村,探访泥塑传承人袁秀慧。袁老师受家人熏陶从小喜爱泥塑,后拜师“泥人张”第五代传人王宝臣,一直潜心于泥塑艺术创作。袁老师介绍泥塑需要运用雕、塑、捏等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需要经过数次修改、磨光、晾干、烧制等工序才能完成。霸州泥塑胜芳祥德斋糕点14日,社会实践团队来到胜芳镇,探访祥德斋糕点制作技艺传承人刘诗涛。胜芳祥德斋是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糕点店,做出的糕点皮酥馅软、口感适中,经过开酥、包馅、捏制、烘烤等十余道复杂工序才能完成,烘烤的温度、面团的硬度、馅料的甜度都要严格把控,面粉、馅料必须按照比例投放,不添加任何防腐剂。15日,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固安县柳泉镇马家屯村,探访花馍制作技艺传承人孟兆君。“花馍制作整个过程均为纯手工,没有固定的图纸和样式,全凭一代代人的口传心授。”在被问到花馍的历史传承时,孟老师这样说“做花馍不光是好看,更主要的是要与传承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通过花馍制作推广,将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固安花馍固安柳编16日,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固安县柳泉镇西洋屯村,探访柳编传承人王少同。王老师今年69岁,性格爽朗、精神矍铄。年轻时的王老师在固安县外贸公司工作,曾是柳编创新组的成员,每年都会创作新的柳编样式。在柳编鼎盛时期,王老师还曾编写柳编教材,去北京丰台、怀柔教授柳编技艺,去江苏等南方省市考察学习等。17日,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香河县渠口镇店子务村,探访百宝嵌制作技艺传承人艾建超。艾老师是百宝嵌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其祖上在乾隆年间是宫廷画家。被问到百宝嵌的制作过程时,艾老师说“百宝嵌制作需经绘图、选料,用各色玉石表现画中纹样的真实颜色,再经过粘合共计几十道工序方可完成。”香河百宝镶嵌大厂老天利景泰蓝18日,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大厂县祁各庄镇老天利景泰蓝公司,探访景泰蓝制作技艺传承人黄金亿。黄老师细致讲解了景泰蓝制作的过程:“景泰蓝要经过制胎、烧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七道工序。掐丝是最讲究的,师傅把胎制出来,再用酸洗,清水刷净之后打墨线,再摽丝、掰丝、粘丝,这就是掐丝的过程。”供稿:廊坊师范学院张栩宁张梦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abmjc.com/zcmbjc/90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